2022年上海长宁区中考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word解析版)
2022年上海长宁区中考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word解析版).docx
立即下载Word高清文档,无水印,可编辑和直接打印
2021学年第二学期初三语文教学质量检测试卷(考试时间100分钟,满分150分)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24题。2.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卷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一、文言文(35分)(一)(12分)1. 默写(1)少小离家老大回,__________。(贺知章《回乡偶书》(其一))(2)__________,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3)_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4)2023年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1017—1073)逝世950周年。周氏后人决定把《爱莲说》中的两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镌刻在修葺一新的纪念碑上面,以颂扬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精神。(二)(23分)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下面小题。【甲】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乙】鱼我所欲也孟子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丙】不苟取胡汲仲先生长孺①,号石塘,特立独行,刚介有守。赵松雪尝为罗司徒奉钞百锭②,为先生润笔③,请作乃父墓铭。先生怒曰:“我岂为宦官作墓铭邪!”是日,先生正绝粮,其子以情白,坐上诸客咸劝受之,先生却愈坚。观此,则一毫不苟取于人,从可知矣,故虽冻馁有所不顾也。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注释】①胡长孺(1249—1323)元诗人。字汲仲,号石塘。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②赵松雪:即赵孟頫,号松雪道人,元代著名书画家。罗司徒:即罗源,被元朝拘获的南宋宦官,后事元,官至徽政使加大司徒。③润笔:稿费。2. 【甲】诗作者文天祥是__________(朝代)人,【乙】文作者孟子则生活在__________时期。3. 解释【丙】文加点的词语。(1)则一毫不苟取于人( ) (2)故虽冻馁有所不顾也。( )4. 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得之则生 / 行道之人弗受B. 万钟于我何加焉 / 则一毫不苟取于人C. 此之谓失其本心 / 其子以情白D. 为宫室之美 / 为先生润笔5. 对【丙】文画线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坐上诸客咸劝受之,先生却愈坚。A. 坐在上面几位客人都奉劝他接受(润笔),先生拒绝得更加坚决。B. 座位上的几位客人都奉劝他接受(润笔),可是先生坚决拒绝。C. 座位上的几位客人都劝慰他接受(润笔),先生拒绝得更加坚决。D. 坐在上面的几位客人都劝慰他接受(润笔),可是先生坚决拒绝。6. 孟子所说的“本心”,文天祥则表述为“________”。在【丙】文中,胡汲仲先生拒收巨额“润笔”的原因是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表现了胡汲仲先生“__________”的品德。可见,这样的“本心”是一脉相承的,它是古代中国主流知识分子的精神写照。7. 【丙】文是记叙文,叙述简洁,描写生动,寥寥数语就生动刻画了主人公的形象。请参照上述对【丙】文的简析,选择【甲】诗或【乙】文进行简析。我选【 】,其特点是 。二、现代文(35分)(三)(18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我们的体温是被真菌“逼上梁山”的吗?①研究表明,维持越高的体温就要消耗越多的能量,那么,为何人类会出现更高的体温呢?对此,生物学家提出了一个比较被学界认可的答案:保持较高的体温很可能是为了抵御致命的真菌。②在近10亿年的时间里,真菌一直都是地球生命故事的主角之一,甚至多细胞动植物与它们相比都是后来者。而在多细胞动植物兴起后,真菌侵蚀了几乎所有物种:植物叶子上有真菌,根部有真菌;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携带着数以千计可感染疾病的真菌病原体;甲虫、蚂蚁和白蚁等昆虫都会培养真菌。③然而,在生物界横行无阻的真菌,唯独在恒温动物这里遭遇了顽强抵抗。生物学家发现,入侵人体的真菌数量惊人的少。其中最常见的包括几种毛癣菌,可以引发足癣。还有肺囊虫,可以使人类免疫系统受损并引发肺炎。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肺囊虫只能温顺地生活在我们的肺里,只有在肺部温度下降(所谓的受“风寒”)时才出来作乱。④无独有偶,人类并非唯一不受真菌困扰的物种,绝大多数哺乳类动物和鸟类很少受到真菌的骚扰。尽管它们所接触的真菌种类超过4000种,但长在哺乳类动物身上的只有不到500种,并且大部分不会致病。对鸟类的研究同样显示,几乎没有什么真菌引发的鸟类疾病,而大多数鸟类的体温比哺乳类动物的更高。⑤这种研究为我们揭示了一幅新的自然界图景——恒温动物并不是自主选择了较高的体温,而是被真菌等病原体“逼上梁山”,不得不维持高体温,用这种升温的方法遏制无处不在的病原体入侵。事实上,并非我们所有的机体细胞都能适应这种高温。⑥所以,人类采取“高体温策略”其实并非自愿。那么,在一个真菌等病原体较少、免疫机制不需要那般活跃的环境中,我们的体温是否会自主地降下来呢?⑦美国学者朱莉·帕森内特一项最新研究显示,美国人的体温平均每10年下降0.03℃。19世纪初出生的男性,体温比现在男性的高了0.59℃;而女性的体温自19世纪90年代以来,已下降了0.32℃。这意味着,现在美国人的平均体温约为36.6℃,而不是人们普遍认为的37℃。⑧帕森内特说:“最有可能的解释是,在微生物学意义上,我们与过去的人差别很大。由于出现了疫苗和抗生素,现代人较少感染病菌,所以,我们的免疫系统不像过去那么活跃,身体组织也不易发炎。”⑨在躲过了与我们缠斗数百万年的“宿命之敌”的骚扰后,一场全人类的“低烧”似乎也在退去。8. 标题中引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9. 第②段中加点词“几乎”不能删除,为什么?10. 下列对文章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近10亿年的时间里,真菌都是地球生命故事的主角之一。B. 第③段运用举例子的方法,说明了真菌在生物界横行无阻。C. 标题交代了说明对象,并用问句形式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D. 人类平均体温,会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而有所下降。11. 请简述第⑨段不能删掉的理由。12. 下面这段文字可以放入文中哪一段后面?请说明理由。而那些体温略低的少数哺乳动物,似乎都更易感染真菌。鸭嘴兽就是一例,它们体温略低,仅有32℃。同样的,在北美,冬眠蝙蝠也容易被真菌入侵,引发白鼻子综合征,导致发病死亡。放入文中第( )段段后面,理由是__________(四)(17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故乡在远方张抗抗①我总觉得自己是一个流浪者。②几十年来,我漂泊不定、浪迹天涯。我走过田野、穿过城市,我到过许多许多地方。我从哪里来?哪儿是我的故园我的家乡?我不知道。③19岁那年我离开了杭州城。水光潋滟、山色空濛的西子湖畔是我的出生地。离杭州100里水路的江南小镇洛舍是我的外婆家。④然而,我只是杭州的一个过客,我的祖籍在广东新会。我长到30岁时,才同我的父母一起回过广东老家。老家有翡翠般的小河、密密的甘蔗林和神秘幽静的榕树岛,夕阳西下时,我看见大翅长脖的白鹳灰鹳急急盘旋回巢,巨大的榕树林上空遮天蔽日,鸟声盈盈。那就是闻名于世的小鸟天堂。新会县世为葵乡,小河碧绿的水波上,一串串细长的小船满载清香弥漫的葵叶,沉甸甸贴水而行,悠悠远去……充满了诗情画意。⑤但老家于我,却已无故园的感觉。没有一个人认识我,我也并不真正认识一个人。我甚至说不出一句完整地道的家乡方言。我和我早年离家的父亲,犹如被放逐的弃儿,在陌生的乡音里,茫然地寻觅、辨别着这块土地残留给自己的根性。⑥梦中常常出现的是江南的荷池莲塘,春天嫩绿的桑树地里透紫酸甜的桑椹儿,秋天金黄璀璨的柚子,冬天过年时挂满厅堂的酱肉粽子、鱼干,还有一锅喷香喷香的煮芋艿……暑假寒假,坐小火轮去洛舍镇外婆家。镇东头有一座大石桥,夏天时许多光屁股的孩子从桥墩上往河里跳水,那小河连着烟波浩淼的洛舍洋,我曾经在桥下淘米,竹编的淘箩湿淋淋从水里拎起,珍珠般的白米上扑扑蹦跳着一条小鱼儿……⑦而外婆早已过世了。外婆走时就带走了故乡。其实外婆外公也不是地道的浙江人氏。听说外婆的祖上是江苏丹阳人,不知何年迁来德清洛舍;又听说洛舍其名是早年此地曾有一支移民来自洛阳,洛阳人之舍,谓之洛舍。由此看来,外婆外公的祖籍也难以考证,我魂牵梦系的江南小镇,又何为我的故乡?⑧所以对于我从小出生长大的杭州城,便有了一种隐隐的隔膜和猜疑。自然,我喜欢西湖的柔和淡泊,喜欢植物园的绿草地和春天时香得醉人的含笑花,喜欢冬天时满山的翠竹和苍郁的香樟树……但它们只是我摇篮上的饰带和点缀,我欣赏它们赞美它们但它们不属于我。每次我回杭州探望父母,在嘈杂喧闹的街巷里,自己身上那种从遥远的异地带来的“生人味”,总使我觉得同这里的温馨和湿润格格不入……⑨我究竟来自何方?⑩更多的时候,我会凝神默想着那遥远的冰雪之地。想起笼罩在雾霭中的幽蓝色的小兴安岭群山。踏着没膝深的雪地进山去,灌木林里尚未封冻的山泉一路叮咚欢歌,偶有暖泉顺坡溢流,便把低洼地的塔头墩子水晶一般封存,可窥见冰层下碧玉般的青草。山里无风的日子,静谧的柞树林中轻轻慢慢地飘着小清雪,落在头巾上,不化,一会儿就亮晶晶地披了一肩,是雪女王送你的礼物。若闭上眼睛,能听见雪花亲吻着树叶的声音。那是我21岁“插队落户”的地方,我第一次发现原来落雪有声,如桑蚕啜叶,婴童吮乳,声声有情。⑪那时住帐篷,炉筒一夜夜燃着粗壮的大木棒,隆隆如森林火车如林场的牵引拖拉机轰响。时时还夹着山脚下传来的咔咔冰崩声……山林里的早晨宁静而妩媚,坡上的林梢一抹玫瑰红,淡紫色的炊烟缠绵缭绕,门前的白雪地上,又印上了夜里悄悄来过的不知名的小动物一条条丝带般的脚印儿,细细辨认,如梅花如柳梢亦如一个个问号,清晰又杂乱地蜿蜒于雪原,消失于密林深处……⑫那些神秘的森林居民给予我无比的亲切感,曾使我觉得自己也是否应该从此留在这里。⑬小小的脚印沉浮于无边的雪野之上,恰如我们飘泊动荡的青春年华。⑭我19岁便离开了我的出生地杭州城,走向遥远而寒冷的北大荒。⑮那时我曾日夜思念我的西湖,我的故园在温暖的南方。⑯但现在我知道,我已没有了故乡。我们总是在走,一边走一边播撒着全世界都能生长的种子。我们随遇而安、落地生根;既来则定、四海为家。我们像一群新时代的游牧民族,一群永无归宿的流浪移民。也许我走过了太多的地方,我已有了太多的第二故乡。⑰然而在城市闷热窒息的夏日里,我仍时时想起北方的原野,那融进了我们青春血汗的土地。那里的一切粗犷而质朴。20年的日月就把我这样一个纤弱的江南女子,磨(lì)得柔(rèn)而坚实起来。以后的日子,我也许还会继续流浪,在这极大又极小的世界上,寻觅着、创造着自己精神的家园。13. 根据括号里的拼音写出汉字磨(lì)得柔(rèn)而坚实起来。______、______14. 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列表格地名(该地)景物特点它与“我”的关系“我”对它的情感概括全文内容广东新会⑴ 祖籍地⑵ ⑹洛舍生机盎然外婆家⑶ 杭州温馨湿润⑷隔膜猜疑北大荒⑸插队地无比亲切15. 说说第⑨段的作用。16. 请结合文章标题、内容与作者情感,对第⑯段画线句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故乡是自己的父母和祖辈生活过的地方。B. 故乡是自己出生成长并曾经奋斗的地方。C. 故乡是自己心灵要寻求净化的精神家园。D. 故乡是A、B、C三层意思的叠加与总和。三、综合运用(五)(20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某中学广播电台本学期推出一档午间节目《聆听》。每期节目中,将邀请一位同学扮演一位经典文学作品中的某位人物。节目通过主持人访谈形式,呈现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的生平,并引领听众走进其内心世界。节目宗旨,是试图消除学生与经典文学作品的隔膜,激发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17. 作为节目策划人,请你为本档节目设计一条宣传语(不超过15个字):18. ⑴下列表格的节目信息不完全匹配。请你重组并以小写字母填在表格下方的横线上:嘉宾名节目主题主要事迹提问作者a.简·爱d.自我·坚守g.是什么支持着您在病榻上坚持口述创作?j.【清朝】吴敬梓b.范进e.生命·淬炼h.中举之后,周围人对您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k.【英国】夏洛蒂·勃朗特c保尔·柯察金f.笔墨·沉浮i.在舅母家寄养的生活对您一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l.【苏联】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第一期:a________ 第二期:b__________ 第三期:c__________ ⑵请你为“生命·淬炼”这期节目的“生平提问”环节再拟一个问题:__________ 19. 第四期节目嘉宾为鲁滨逊。以下作为节目主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书写·回归B. 成功·重塑C. 诗意·悠然D. 远航·冒险20. 节目编导将下面这句话作为四期节目的结语:上帝借由各种途径使人变得孤独,好让我们可以走向自己。——赫尔曼·黑塞你在聆听了上述四期节目之后,一定很有感触。请你从四位嘉宾中选择一位,结合人物一次重要的人生经历,谈谈他经受了怎样的“孤独”?他走向的“自己”是什么?四、写作(60分)21. 先阅读下面一首短诗:《热爱生命》。然后从诗中选择一个词或词组,填在题目的横线上使其完整。我不去想最终是否成功,既然选择了远行,就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是否遇见彩虹,既然钟情于飞翔,就勇敢地拥抱蓝天。我不去想是否有冷嘲热讽,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我不去想未来是顺利还是艰难,只要热爱生命,所有的都在自己手中。题目:心有所信,方能 要求:⑴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⑵不要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不得抄袭,不得使用本试卷中出现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