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试卷网 > 中考模拟卷 > 上海中考二模试卷

2022年上海市虹口区中考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word解析版)

浏览: 次     更新于:2025-01-09

2022年上海市虹口区中考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word解析版)

2022年上海市虹口区中考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word解析版.docx

立即下载Word高清文档,无水印,可编辑和直接打印

2022年上海市虹口区中考语文二模试卷(CF)第一部分阅读。(90分)一、文言文阅读。(共36分)1. 默写。(1)_____,任尔东西南北风。(《竹石》)(2)少小离家老大回,_____。(《回乡偶书》)(3)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4)醉翁之意不在酒,_____。(《醉翁亭记》)(5)《水调歌头》一词中表达对天下人美好祝愿的句子是:_____,_____。2. 阅读古诗词,完成问题。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下列四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词人描绘了一幅山村仲秋月夜图,抒发了丰收在望喜悦心情。B. 这首词从视觉、听觉、嗅觉三方面抒写了江南乡村的清幽恬静。C. 上阕中的惊鹊、鸣蝉以动写静,突出了月夜乡村的宁静与优美。D. 下阕中词人的情感由不见客舍的焦急迷茫转为“忽见”的快乐。3.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嗟夫!子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1)以上内容选自课文《_____》,作者是_____(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句子。(3)下列对文意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文中“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之”字,和“吾欲之南海”中的“之”字意思不相同。B. 文中的“进”指的是“居庙堂之高”,“退”指的是“处江湖之远”。C. 作者在文段中虽未谈及自己,但隐含着他与滕子京都不属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类的人。D. 作者作此文借以表达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政治抱负。4.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昔有长者子①,入海取沉水②。积有年载,方得一车,持来归家,诣市卖之,以其贵故,卒无买者。经历多日,不能得售③。心生疲厌,以为苦恼。见人卖炭,时得速售。便生念言:不如烧之作炭,可得速售。即烧为炭,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直。世间愚人亦复如是。(选自《百喻经》)【注释】①长者子:年长有声望之人的儿子,②沉水:即沉香木,因木质坚硬,能沉于水,故名。③售:卖出去。(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①方得一车:②以其贵故:(2)长者子将“沉木”“烧为炭”的原因是 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3)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得到的启示是:二、现代文阅读。(共34分)5.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植物“预测术”①《红楼梦》第九十四回写了发生在大观园里的一件怪事:那些本该在阳春三月开花的海棠树,在花木凋零的十一月却突然开满了鲜花。聪明过人的探春心想:“大凡顺者昌,逆者亡;草木知运,不时而发,必是妖孽。”不久,大观园开始走向衰落。②植物究竟有没有预知天灾人祸及天气变化的能力呢?虽说预知人祸的能力大多在文学作品中才能看到,但预测天灾及天气变化的本领却是活生生的事实。许多科学家对这一有趣的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观测和研究。③科学家发现,含羞草能预测地震等自然灾害。含羞草的叶子排列整齐、对称,轻轻触动一下它的叶尖,整个叶子都迅速合起来,真像低眉顺目、含羞自持的少女一般。通常情况下,含羞草的叶子是白天打开,夜晚闭合;日出前30分钟舒展枝叶,日落30分钟后枝叶则收拢。假如一反常规,白天闭合,夜晚舒展,则表示大自然将发生变异,这种反常表现很可能是地震发生的前兆。有人观察到,如果周围60公里的范围内将发生大地震时,约40分钟前,含羞草会发生行为改变,会在白天将叶子闭合起来。看来,含羞草的确能预知地震,给人以警示。④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上有一种植物,人们称它为“地震花”,可能是属于樱花一类的植物。它们生长在山坡上,地震发生之前,便会开花。岛上的居民把这种植物当作观测装置,只要发现它开花了,马上作应急准备。⑤科学家们观察到,地震发生之前,许多植物的生物电位会发生变化。l983年,日本秋田发生7.6级地震。震前20小时左右,日本观测点上的合欢树生物电位开始激烈地上下波动;震前l0小时,又平静下来;震前6小时,再次异常;地震之后,异常消失。除了合欢树以外,还有一些植物也能产生与合欢树一样的生物电位变化,像桑树、凤凰树、漆树等等。⑥还有一些可以预报天气变化的植物,下雨、阴天、晴天都可以预报。⑦广西忻城县龙顶山村旁,生长着一棵150多岁的“气象树”,当地人叫它青冈树。它的叶子颜色会随天气的变化而变化。晴天,一般是深绿色;当叶子变红的时候,就预示两天内这一带将要下大雨;雨过天睛,叶子又恢复成深绿色。多年来,当地农民就是根据叶子的颜色来预测天气,安排农活的。⑧在安徽省和县高关乡大滕村旁,有一棵树龄400多年的老榆树,它也能预报天气变化的情况。这棵树如果在谷雨前发芽,长得芽多叶茂,就预示雨水多;如果它跟别的树一样,按时节发芽,树叶长得疏密有致,就预兆风调雨顺;要是它推迟发芽,叶子长得又少,就预示雨水少,有旱情。几十年来的观察资料证明,它对天气变化情况的预报是相当准确的。⑨这些植物为什么具有这种神奇的功能?有关专家认为,这是因为它的根系敏感地捕捉到了地球内部的物理、化学和磁场等复杂的变化。那为什么其他植物不具备这种功能?看来,要想解开植物预测的机理,还要进行更深入地研究。一旦把植物预知大灾难的超能力之谜揭开,那么将在人与自然灾害的斗争中,树立起一座划时代的里程碑!(1)结合内容,分析第①段在全文中的作用。(2)以下选文是从原文中截取的一段,请根据上下文的意思,选择它应处的恰当位置。一些树木也具有这样奇异的“超能力”。1976年,唐山发生7.8级大地震,在地震来临之前,蓟县穿芳峪一个地方的柳树,在枝条顶部20厘米处,全部出现枝枯叶黄的现象,人们发现,当树木出现重花(二次开花)、重果(二次结果)或突然大片枯萎死亡等异常情况,很可能是地震将要发生了。以上这段文字应该放在文中的如下位置( )A. ③④之间B. ④⑤之间C. ⑤⑥之间D. ⑧⑨之间(3)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 _____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_____(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研究植物预测功能的意义。6.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镜子①车,被拦在了南门外,原因是无法出示通行手续。拦他的是一名保安,个头很高,脸膛黑黑,站在门外,像尊铁塔。这让应邀来大学作报告的张处长有点尴尬。②车窗外,露出一张笑脸:“下次再来讲学一定提前办好通行证。”③保安表情严肃:“这跟我没关系,您必须出示通行证。所有进入校园的机动车辆,必须出示保卫科核发的通行证。”④张处长的脸色变了,此时已有学生在围观。他顾不得仪表了,钻出车,动作迅速地从皮包里掏出一款高端手机,狠狠地摁出一串号码。可是拨出几次都是忙音。张处长急得团团转,冲着保安嚷道:“我是来做报告的,知道吗?是应邀来作报告的!”⑤张处长的责备一声高过一声,保安依旧岿然不动:“对不起,我只是在执行学校的规定。”张处长的脸开始涨红:“规定?规定是人制定的,知道吗?”午后的骄阳里,张处长汗涔涔的脸更红了。他上下打量那名保安,又转到他的身后瞅了瞅:“小同志,做事要灵活,别一根筋!”张处长明显拿出教训下属的语气。⑥那名保安依然不理张处长,这让张处长更气愤了:“大学是开放的,知道吗?没有围墙的大学才是真正的大学,知道吗?”这时的保安居然微微笑了一下:“道理,我说不过您,也希望您别为难我,学校的规定我不能破坏,这是我的职责……实在对不起!”保安的话让张处长愣住了,认真地看看他,还想说点什么,最终还是放弃了。⑦张处长只好接着拨电话。这次终于通了。学校领导听说情况万分惊讶,告知他马上派学生到南门接他,并且不住地赔不是。⑧张处长的心情好了一点,一种优越感慢慢袭上心头。他瞥了一眼保安:“你很尽责。如果你为人处世的经验再丰富一些就好了。”见保安站在那儿没什么反应,又踱起了方步:“你不知道,你们张校长是我老同学,这次讲座就是他邀请我来的……”⑨保安还是无动于衷的一副神态。就在这时,两名学生气喘吁吁地跑来了,一个急忙向张处长道歉,另一个则拉过保安耳语起来。张处长的脸上见了笑,可几秒钟又定格了,他看见保安对那名学生依然摇头。保安再次理直气壮地说:“没有通行证,谁打招呼也不行!”那名学生的脸气白了,狠狠地瞪着保安。⑩看热闹的学生窃窃私语。张处长无奈地叹了口气,拎着包走进校园。走进教室很长时间,面对台下黑压压的学生,张处长总是进入不了状态。于是,他决定来个题外话,就讲他刚才遇到的事。他讲了他的gān gà,讲了他的困惑……台下的议论声很嘈杂,这让张处长更窘迫。⑪走出南门时,张处长不由得朝门岗望了一眼。夕阳下,那名保安依然站得笔挺,只是那张黑紫的脸上仿佛有流过泪痕……(选自《中国小小说年度佳作2012》,有删改,作者田洪波)(1)根据拼音写汉字:gān gà(2)本文围绕车子进校门事件写了张处长与保安的四次交锋。请补写出其他两次交锋内容。第一次①②第二次张处长申明应邀来校讲学保安坚持原则不肯放行第三次③④第四次张处长拨通电话学生来接保安理直气壮依然拒绝放行(3)结合语境,品味下列句子,任选一句,分析其表达效果。①拦他的是一名保安,个头很高,脸膛黑黑,站在门外,像尊铁塔。②这跟我没关系,您必须出示通行证。所有进入校园的机动车辆,必须出示保卫科核发的通行证。(4)有人认为文章结尾“那名保安依然站得笔挺,只是那张黑紫的脸上仿佛有流过泪痕”是败笔。你认为呢?说说你的看法并陈述理由。(5)文章只字未提镜子,却以“镜子”为题,对此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所写的事情虽然很小,却像一面镜子。B. 折射出现实社会中有些人漠视规则,为一己之私随意变通的现象。C. 告诉我们做人要灵活,懂得变通。D. 传递一种观念: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均应尊重规则。三、综合运用。(20分)7. 某校九年级将开展《鲁宾逊漂流记》探究性学习,请你参与到同学们的活动中来,完成下列题目。(1)《鲁宾逊漂流记》的作者是 _____(国籍)的 _____(人名)(2)请按照《鲁滨逊漂流记》的内容,排列下列情节的先后顺序。(只填序号)①发现野人②抗争病魔③搬运安家④平息叛乱顺序:(3)《鲁滨逊漂流记》也曾被译为《鲁滨逊历险记》,你认为哪种翻译更合适?请结合具体情节简述理由。(4)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曾建议每个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应该读读这本书。你认为他提出这一建议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小说内容、人物形象和你的阅读体会,谈谈这个问题。(100字以内)第二部分写作。(60分)8. 题目:长大,真好要求:(1)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3)不得抄袭。
官方QQ号:
兼职教师申请:
精品创作合作:
名师微信号:
语文:   数学:   英语:
官方账号:
心标教育公众号
心标教育APP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用户留言 | 招聘信息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04-2024 Phoenix E-Learning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心标教育 www.xbjy.com 版权所有 浙ICP备2024070131号 浙公网安备33010202004869号
法律顾问:张律师 投诉建议:xzz001@vip.163.com
本网大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