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灯阅读理解答案
浏览: 次
更新于:2025-01-18 回答:爱度老师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地方官吏向铁匠铺勒索捐税,吴公干挺身相争,这既写出公干为人正直、敢于反对权贵的性格特征,也反映了当时清政府的黑暗腐朽。
B.吴公干之所以弃军投兄,到“大河书社”做了招待,是因为他受到了兄长革命思想的熏陶,有了明确的革命目的。
C.如果按照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和尾声来划分这篇小说的情节,对兄弟二人受审和受刑的描述应该是小说的高潮和结局。
D、小说开头借鉴我国古代传记的手法,以简洁语言勾勒出吴公干勤奋好学、刚强勇敢的形象,为人物的命运埋下伏笔。
(2)“对细节精雕细刻,以一二动作或片言只语突显人物性格,笔简神肖。”请依据小说的这一特点,赏析下面的句子。
①言毕,伸颈大呼:“杀,杀,杀!”
②言毕,兄弟俩双膝扎地,面朝陈州方向给爹娘“咚咚咚”叩了三个响头。兄弟俩再相望,都是一脸“红牡丹”。二人相视一笑,站了起来。
(3)这篇小说的人物语言极具个性,试分析第4段中“革命党的血,就是灌溉自由的肥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形象特点?
(4)联系全文,请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1)B
(2)①“杀,杀,杀”表现出吴公干英勇豪放、视死如归的性格。兄弟二人相互让对方动手的谦让之词,表现出他们重情重义、视死如归等性格。
②兄弟二人仰天大笑和深情相望的动作,既表现出他们对敌人的蔑视,又表现出兄弟感情的深厚。②兄弟二人双膝扎地、面向陈州叩头、再相望等动作表现出他们深明大义又不忘孝道的思想性格。③兄弟再相望、相视而笑、站起来等动作,一脸“红牡丹”的特写,表现出他们不忘孝道、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等性格。
(3)表现了吴公干不惧死亡、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4)①照应题目及上文兄弟就义的情节,使小说的结构更加完整严谨。②表达了人们对兄弟二人的怀念和敬仰之情,同时赋予“血灯”以“烈士精神不灭”“引导后人前行”等象征意义,深化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