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镰刀收刈的时间阅读理解及答案
浏览: 次
更新于:2025-01-06 回答:爱度老师
(1)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母亲”的形象特点。
(2)任选角度,赏析文中划线文字的语言。
月光真是月光,不经意调出最佳角度,将我娘的身子骨定格成一个特写镜头:她的腰背弓着,嘴巴抿着,手里的物器迅速迈进。哧溜,一蔸稻秆离开地面:哧溜,又一把作物到了手里。而钢质般的谷粒声呈发散性传播开来,像宣布一件顶为重要的事儿——开镰了。
(3)就本文运用的一种艺术手法进行赏析。
(4)文章结尾段落意蕴丰富,请你谈谈对最后一段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
(1)勤劳、质朴。每到收刈时,母亲起早摸黑辛勤劳作,把无数的汗水撒向田垄,展现了母亲的勤劳、质朴;关爱家人,用自己的爱温暖家人。我的脚趾被镰刀扎到,母亲用手抚摸我那受伤的部位,这一情形一直温暖着我;热爱生活。收刈本是非常辛苦的劳作,但是母亲总是嘴角挂着微笑。
(2)示例一:锤炼词语,精准表达:“弓”“迈”运用动词,形象地刻画了母亲收刈时动作的娴熟,体现了母亲的勤劳。
示例二:巧用修辞,移情于物: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让月光幻化为摄影师,生动描绘出母亲辛苦劳作时的画面。
示例三:富有口语特色:“哧溜”运用拟声词,口语化表达,形象地展现出母亲收刈时真实的劳作场景,具有生活气息。
示例四:化抽象为具体。“钢质般的谷粒声”,谷粒声具有了“质感”,化抽象为具体,使读者具有了更为深刻的感受。
(3)示例一:虚实相生:第①段中“镰刀,在梅溪乡下又被喊做‘镰子’—半尺长的木把儿,捏在手里,小巧、轻便,好似抓住一串日子。”从抓住镰刀到抓住日子,由实到虚,含蓄深刻。第③段“年少时的情景,成为甩也甩不开的记忆。而记忆的面积,往往比不过田野的宽展。盛夏会用大片的谷物召唤镰刀的到来。”由虚到实,从记忆中的情景回到盛夏时节母亲唤我刈谷子的描写。第⑤段先实写母亲刈谷子前磨镰刀的准备工作,再虚写我的心理感受,虚实相生。
示例二:照应:第②段,“睁开眼,到处是夜色和了无边际的迷茫,以至于我老觉得像一片叶子在异乡的夜里漂浮,找不到回家的路。”与“时间”照应,照应文题,深化意境,写出了作者失去母亲找不到回家的路内心的悲痛。第⑨段,从收刈写到母亲,从母亲写到生命和时间,最后一段,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时间回到母爱,紧扣文题,升华主旨。
示例三:景物描写:文中多次用月亮渲染环境气氛,生动别致。第④段,“出门一望,月儿挂在西天上,散发着旷古的清辉。”用景物描写写出爹娘劳作时间早。第⑤段,“现在,田野叫月光笼罩着,显出无际无涯的宁静。”写出了田野的宁静,营造了一种清幽的氛围。第⑥段,“月光真是月光,不经意调出最佳角度,将我娘的身子骨定格成一个特写镜头。”人景结合,刻画出母亲辛苦劳作时画面,同时也暗含着作者对像母亲这样的劳动人民的真诚赞美。
示例四:多感官描写:第⑥段,“一双双赤裸的脚板踩在田泥上,凉沁沁的”是触觉;“还有一股甜腥气在漾,咂一口,通体爽快”是味觉;“或许人只有与土地近距离接触,才闻得到谷物成熟的气味,听得见它们的呼吸”是嗅觉和听觉;“她的腰背弓着,嘴巴抿着,手里的物器迅速迈进。哧溜,一蔸稻秆离开地面:哧溜,又一把作物到了手里”是视觉。运用多感官描写,写出了谷子成熟带给母亲的丰收喜悦和母亲辛勤劳作的情景,增强画面感,使读者身临其境。
(4)①展现普通劳动人民对土地的眷恋和深深的热爱。宽阔的原野、满田的禾稼,都是母亲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母亲在与土地近距离的接触的过程中享受土地给她带来的丰收的喜悦;②展现作者对土地上辛勤劳作的女性的赞美。满田的禾稼,是母亲用勤劳和汗水浇灌而成,通过“作品”二字展现;③展现母爱的伟大和无私。把儿女也比作是母亲的一部作品,既展现出母亲对儿女的无私的爱和全心全意的付出,更体现出母亲对儿女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