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离休阅读理解及参考答案
浏览: 次
更新于:2025-01-24 回答:爱度老师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概述父亲的从军经历,那些战争的硝烟和历史的记忆成为故事展开的一种特色背景。
B.“无可奈何”“坐卧不宁”等词语形象地写出父亲离休时以及离休后处于心理调适期的特殊状态。
C.父亲渴望见到孩子们,却不知如何去做,母亲给孩子们打电话,为后面的家庭欢聚拉开了序幕。
D.父亲觉得小儿子“顺眼而亲切”并“拍了一下”他,是因为小儿子一身戎装勾起了父亲的回忆。
(2)在得知孩子答应回家后,父亲的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简要分析。
(3)父亲是一名军官,作者在创作时却没有着力描写其作为军人果敢刚毅的一面,而是选择了其离休后作为普通人的一面来写,这样选材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1)D
(2)①激动:“在房间里踱来踱去”“破天荒地没有打断母亲的话茬”“听得很认真”,反映出父亲想要了解孩子一切的迫切心情,对孩子的归来显得相当期待与兴奋;②不安:不停地“照镜子”“梳理头发”“坐不住”,父亲的“不知所措”,反映出父亲对与子女沟通交流的陌生,以及不知子女会如何对待自己的忐忑不安;③高兴、满意:对小儿子感到“顺眼而亲切”,对女儿做的菜饶有兴趣,指示大儿子“关了手机”,这些都表现出父亲对孩子给他带来的亲情表示满意与珍惜,“最后的指示”更是表现出普通父亲在年老后对亲情和天伦之乐的渴盼。
(3)①“父亲”是军人,作者却选择了其作为“普通人”一面来组织材料,这样的选材不落俗套,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②文本通过父亲叱咤风云无视孩子和家庭聚会拘谨亲和的对比,展现父亲身份转变后期盼融入家庭生活所做出的努力,人物形象更立体,更丰富。③“普通人”的角度使“我们该如何做好父亲角色”的主题思考更具有现实意义和传统文化内涵。④“父亲”本来就是“普通人”,这样的角色定位更具有普适性,贴近读者的日常生活,更能引发共鸣。⑤文章笔墨着力于展现“父亲”这一身份特点,选材更集中,故事情节的表达更加舒缓、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