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红旗渠阅读理解及答案
浏览: 次
更新于:2025-01-21 回答:爱度老师
【探寻镜头运用艺术】
(1)对短视频中有关镜头拍摄意图的理解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
A.为了突出红旗渠雄伟壮观的景象,摄影师用动态俯视镜头拍摄太行山脉全景,用远景镜头拍了红旗渠像一条碧绿的飘带紧紧地绕在太行山腰上。
B.为了表现红旗渠的坚固耐用,摄影师仰拍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俯拍太行山的万丈深渊。
C.为了突出红旗渠的重要作用,摄影师拍摄了一组对比镜头:1959年林县再次遭遇特大旱灾土地龟裂的镜头和如今林州“银龙舞太行,千里谷米香”的壮丽景象。
D.为了展现庙荒村民宿旅游的独特优势,摄影师拍摄了红旗渠穿村而过的全景和各具特色的农家院落。
【补充镜头】
(2)短视频少了对当年“引漳入林”工程得到热烈响应的背景介绍,需要补充,请结合文章内容(包括文章插图)分条概括。
(3)十年艰苦奋战,不知有多少林县人为修筑红旗渠奋不顾身,甚至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除险队员任羊成就是他们杰出的代表。看完视频,你觉得表现任羊成的英雄形象需要补充两个特写镜头,请结合下面的知识卡片,在文中找出最具表现力的特写镜头的蓝本,并向导演阐述理由。
知识卡片
特写镜头:电影艺术的一种手法。用近距离拍摄的方法,把人或物的局部加以放大、强调,以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
①镜头蓝本:
阐述理由:
②镜头蓝本:
阐述理由:
【欣赏旁白】
(4)下面是视频旁白中的一段,其中的各项数据听了特别让人震撼,请结合语境分类阐释其表达效果。
从1960年2月动工,到1969年7月建成,杨贵带领林县人民历经10年,削平了1250座山头,凿通了211个隧洞,架设152座渡槽,挖砌土石方2225万立方米,在万仞壁立的太行山上,建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红旗渠建成后60多万人口吃上了水,54万亩良田浇上了地;红旗渠建成58年来累计引水超过145亿立方米,灌溉农田4700多万亩,实现粮食增产20亿公斤……
【讨论结尾】
(5)短视频以荒庙村脱贫致富的画面结尾,有同学认为,红旗渠已通渠58年,那么短视频中郁林英的事迹就显得多余了。你赞同吗?请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B
(2)山高坡陡,土薄石厚,水源奇缺;十年九旱,当年又遇特大旱灾;这是世世代代林县人民的夙愿。
(3)镜头:人们赶紧东找西寻,终于从乱石堆中拽出了血肉模糊的任羊成。
理由:“拽”是“用力拉”,形象写出人们情绪激动,救人心切。
镜头:在寒冷的太行山深处,铁锤声、钢钎声打破了太行山几千年的宁静,坚硬的岩石和血肉之躯开始碰撞。
理由:揭示了红旗渠精神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合作,无私奉献的精神。
(4)用各项数据介绍修建过程,体现修渠耗时之长、工程量之大、修建之难,给人直观、真切的感受,极具冲击力。
(5)不多余。郁林英事迹是红旗渠精神在新时代的林州大地上薪火相传的一个缩影,呼应“寻访红旗渠,筑梦新时代”这一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