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心标问答 > 阅读答案

听见春分阅读理解及答案

浏览: 次     更新于:2025-01-18     回答:爱度老师

(1)通读全文,说说文章以“听见春分”为题有什么好处。

(2)结合语境赏析第⑩段中加点词话。

一个怯生生的小男孩站在泥墙根,看着那些不请而来的邻人为他安家,为他镌刻出故乡的模样。

(3)第⑪段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而今夜过后,伴着夜行的火车,我将又一次远离,远离小院的桂花树,远离母亲的目光,远离春夜独自盛放枯蒌的鼓词声。

(4)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⑫段中“终有一天,父辈们只在梦中出现,故乡那个青翠欲滴的入口.会成为一个伤口,一念及,舌尖便沾上涩涩的泪滴”一句的理解。

(5)文章在构思和写作手法方面富有特色,请结合文章内容,就其中一点写出你的见解和发现。

(6)你的身边有美好而渐渐消逝的让人怀念与留恋的民俗吗?请你简要说一说。


参考答案:

(1)本文主要讲述了“我”在春分时回到故乡,再次听到鼓词声并回忆起儿时往事,表达了“我”对故乡的热爱与眷恋,以及远离故乡的不舍与伤感,也是对乡村文化流失问题的反思。以“听见春分”为题,新颖别致,能够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听见”作为贯串全文的线索,使文章脉络清晰,结构浑然一体。

(2)“镌刻”意思是雕刻,文中指小时候邻人帮忙安家,在“我”心里雕刻出了故乡的模样,体现了邻人的朴实热情和故乡对“我”的影响之深,表达了“我”对故乡的喜爱、眷恋。

(3)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故乡小院的桂花树,母亲的目光和鼓词声,句式整齐,增强了语势,表达了对故乡桂花树的热爱,对母亲目光和鼓词声的怀念,强调了远离故乡时的不舍与伤感。

(4)多年后,父辈老去,青年人越来越多地离开家乡,乡村老龄化严重。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我”每每回忆起故乡,心中便会感到无尽的痛楚。表达了“我”对故乡和亲人的眷恋与不舍,对故乡变化的伤感之情。总结全文,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5)示例1:对比。将前后听鼓词的情景进行对比。小时候,小庙里挤满了男女老少听鼓词,现在只有几个老年听众,有时甚至只有管庙的那一个人听。突出强调了随着时代的变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故乡后的冷清与落寞,表达了“我”对故乡变化的伤感之情。

示例2:插叙。文章第⑧⑩段运用了插叙。插入了“我们”家从镇上搬来,请唱词人到小庙唱词的热闹景象。体现了邻人的热情与纯朴,表达了“我”对故乡的热爱。插叙的内容使文章内容充实,人物形象丰满,结构波澜起伏。

示制3:虚实结合。文章实写了“我”在春分时节回到故乡听到鼓词,虚写了“我”在鼓词声中听到过去传来的欢声笑语、纸鸢呼啸,以及多年后“我”再回故乡的情景。把眼前现实生活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突出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与眷恋,对故乡乡村文明渐逝的担忧与伤感。

示例4:线索。全文以“听见”为线索,写了过去的鼓词声、乡人的欢声笑语、纸鸢呼啸声、现实的鼓词声。表达了“我”对故乡的热爱与眷恋,对故乡变化的伤感。“听见”贯串全文,使文章脉络清晰,结构浑然一体。

(6)踩高跷,是传统民俗活动之一,多在元宵节前后由舞蹈者脚上绑着长木跷进行表演。他们身着戏装,浓妆艳抹,因为角色扮演不同,所以造型各异。踩高跷技艺性强,形式活泼多样,深受群众喜爱。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或许是出于安全的考虑,或者是其他的因素,近些年来该项活动越来越少,逐渐被跑场子、扭秧歌等活动形式所代替。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这种传统民俗活动,不应让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渐渐消逝。

官方QQ号:
兼职教师申请:
精品创作合作:
名师微信号:
语文:   数学:   英语:
官方账号:
心标教育公众号
心标教育APP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用户留言 | 招聘信息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04-2024 Phoenix E-Learning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心标教育 www.xbjy.com 版权所有 浙ICP备2024070131号 浙公网安备33010202004869号
法律顾问:张律师 投诉建议:xzz001@vip.163.com
本网大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