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心标问答 > 阅读答案

提琴阅读理解及答案

浏览: 次     更新于:2025-01-18     回答:爱度老师

环节一:研读小说

(1)阅读文章,完成老侯的人物卡片。

老侯是谁?姓名:老侯 籍贯:河北 职业:木匠【主要经历】在乡下:学木匠;学细木工;①   ;修木风琴;②   。北京解放后:再遇提琴1966年夏天:③   

环节二:绘制海报

图片

(2)提炼阿城笔记小说的风格。请你结合《溜索》和《提琴》,从情节和语言两个角度进行提炼,并阐述理由。

原文链接: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地一下小过去,却发现他腰上还牵一根绳,一端在索头,另一端如带一缕黑烟,弯弯划过峡谷。

(3)在资料搜集过程中,有同学找到了阿城的小说创作主张。它适合放在宣传海报“作者语录”区吗?请结合《溜索》与《提琴》说说你的看法。

图片

(4)筛选以下资料,完成海报中的阿城简介,字数不超过120字。

材料一:

小传

阿城

我叫阿城,姓钟。今年开始写东西,在《上海文学》等刊物上发了几篇中短篇小说,署名就是阿城。为的是对自己的文字负责。出生于1949年清明节。中国人怀念死人的时候,我糊糊涂涂地来了。半年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按传统的说法,我也算是旧社会过来的人。这之后,是小学、中学。中学未完,文化“革命”了。于是去山西、内蒙插队,后来又去云南,如是者十多年。1979年返回北京。娶妻。找到一份工作。生子,与别人的孩子一样可爱。这样的经历不超出任何中国人的想像力。大家怎么活过,我就怎么活过。大家怎么活着,我也怎么活着。有一点不同的是,我写些字,投到能铅印出来的地方,换一些钱来贴补家用。但这与一个出外打零工的木匠一样,也是手艺人。因此,我与大家一样,没有什么不同。

(写于1984年)

材料二:1984年,钟阿城的短篇小说《棋王》首发在《上海文学》,这部14000多字的小说引爆全国,接下来《树王》《孩子王》,生生震动中国文坛,阿城变得炙手可热。全国各地的编辑纷至沓来,纷纷向他约稿。有时一天要来好几拨,有时一拨要来好几次。

——摘自百度

三部小说都主要是在说文革中“我”作为知青在上山下乡时遇到的“异人”们(棋王王一生、树王肖疙瘩、王七桶父子)。

——《棋王》及其背后的文化潮流

材料三:

我以为北京这地方每几十年就要有一个人成精,这几十年养成精的就是阿城。这个人,我是极其仰慕其人,若是下令,全国每人都必须追星,我就追阿城。

——王朔

他(阿城)的高度有多高?他从来都不会跟你争,但他却在圈内火得一塌糊涂,他是真正的世外高人,真是一个绝顶优秀的作家,在圈层外面的高人。

——陈丹青


参考答案:

(1)①配架子;②修洋乐器;③找提琴

(2)阿城的笔记体小说语言是简洁俭省又意味隽永。在《溜索》一文中,用词简明准确,多用短句,如多次出现的“小过去”,简洁地写明了瘦小汉子溜索时动作迅疾娴熟。同样,在《提琴》中,如“熬了鱼膘胶,把提琴重新粘起来”中,一“熬”一“粘”,以朴素简单的语言将老侯娴熟的技能及对提琴的热爱展现得淋漓尽致。阿城的笔记体小说在情节上淡化矛盾冲突,给人“风平浪静”之感。在《溜索》中并没不追求马帮汉子过溜索时的跌宕起伏,没有过多交代故事的起因结果,而是直接聚焦在溜索这一事件的叙述上,以平易散淡的情感代替了情节的完整。而《提琴》一文中,同样将笔墨放在塑造世俗奇人老侯对艺术的热爱上,而弱化政治事件对艺术的破坏这一紧张情节中,也是轻描淡写。这些矛盾冲突情节虽是不多,但作者冷峻克制的笔法背后却又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发人深思。

(3)适合。阿城的小说含而不露地将丰厚的“意”隐藏在具体的“象”中,意象既出便戛然而止,留下绕梁不绝的回响。如《提琴》一文,围绕老侯修提琴、再遇提琴、找提琴,既写出了提琴的悲惨遭遇,也凸显了老侯对美好事物的热爱,表现了阿城对政治事件摧毁美好事物的痛心及冷静思考。《溜索》借助骏马、雄鹰、高山峡谷等多种描写反复铺垫,映衬滇西马帮汉子原始、野性的阳刚之美,也展现了对马帮汉子粗犷豪迈、勇敢无畏精神的钦敬和赞颂。

(4)阿城,原名钟阿城,1949年出生。中学未完,文革开始,于是去山西、内蒙、云南插队。1979年返京。1984年,小说《棋王》首发在《上海文学》,引爆全国,接下来《树王》《孩子王》,震动中国文坛。王朔、陈丹青等知名人士对他赞誉有加,但阿城自称文字手艺人。

官方QQ号:
兼职教师申请:
精品创作合作:
名师微信号:
语文:   数学:   英语:
官方账号:
心标教育公众号
心标教育APP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用户留言 | 招聘信息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04-2024 Phoenix E-Learning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心标教育 www.xbjy.com 版权所有 浙ICP备2024070131号 浙公网安备33010202004869号
法律顾问:张律师 投诉建议:xzz001@vip.163.com
本网大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