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树阅读短文答案
浏览: 次
更新于:2025-01-17 回答:爱度老师
(1)感知“我们”眼里的桑树,仿照示例,完成下面图表。

(2)小文在A、B两处做了独立思考后的阅读批注,请把空缺处补充完整。
A.当我们爬上桑树,站在树枝上,坐在树枝上,或躺在树枝上,只要轻轻一个发力,我们的身体就晃悠起来了,颠簸起来了,那种感觉是妙不可言的。
B.它们只能在半空中捶胸顿足,每一脚都是踩空的。它们气急败坏了,我们就喜气洋洋了。
思考:三个“树枝上”啰嗦,直接用“站在、坐在或躺在树枝上”不是更简洁,为什么要用是哪个短句呢?
批注:排比,突出桑树木质柔韧有弹性,使孩子们无论在树枝上有怎样不同的动作,他们的身体都会有妙不可言的快感。
思考:
批注:
(3)散文贵在“形散而神不散”。本文第④段旁逸侧出,不写桑树,却写了“我”的儿子。结合文章内容和知识卡片,说说这一段的作用。
知识卡片:
“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主要特征。“散”主要表现在材料的选用、材料的组织和表达方式的运用这些外在的形式上。散文的“神”是作者的写作意图,它驾驭着看似散的“形”,并使之为“神”服务。
(4)阅读思维应该是立体多层的,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借桑树表达的多重情感。
参考答案:
(1)①容易、安全;②柔韧有弹性;③好吃的玩具(好吃)
(2)思考示例一:这句话前后内容运用了鲜明的对比,请你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思考示例二: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结合语境简要分析。
批注示例一:“捶胸顿足”“气急败坏”等词语,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喜鹊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喜鹊吃不到桑葚的样子,表现了我们的得意之情。
批注示例二: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将“它们”(或喜鹊)和“我们”进行对比,突出了我们坐在桑树吃桑葚的快乐
(3)内容上第④段主要写了“我”努力不让儿子重复“我”童年的寂寞和伤感,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关怀与爱。结构上承接了上文,第④段“我”对儿子的呵护,源自第③段中“我们”在桑树下重复的晃悠,给“我”带来的黄昏的寂寞,所以第④段是第③段情感的延续,称得上“形散而神不散”。
(4)示例:桑树在“我们”眼里是最好的,最贵的,因为在桑树上我们既可以玩,又可以吃,桑树带给“我们”童年的快乐;但重复地玩有时也让“我们”产生寂寞之情。这些情绪不仅使“我们”明白,童年以及人的精神世界是复杂的,多面的,而且使“我”在长大后懂得,怎样不让“我”的孩子不要有这份情绪,体现了“我”浓浓的爱子之情。同时桑葚可以“入诗”,可以让人随着阅历的增长,不断从中收获更有耐人寻味的诗意和哲理,令人感受到了作者清澈敏感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