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知识导学
文学常识
1.东汉末
2.王湾唐
3.青莲居士 诗仙
4.马致远
整体感知
《观沧海》:①碣石山 ②水何 洪波涌起 ①星汉-若出其里 ⑤景象 ⑥胸襟 ⑦抱负《次北周山下》:①海日残夜 ②捎书洛阳③游子思乡《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①杨花 ②牵挂《天净沙·秋思》:①枯藤②老树 ③昏鸦 ④断肠人在天涯
阅读能力提升
文本研读·读透
1.最能体现诗人博大胸怀的诗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以沧海自比,借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景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和想要统一全国的抱负和胸怀。
示例:潮水涌涨起来,与两岸齐平,江面更显开阔恰是顺风行船,和风轻拂,船帆高悬,好似挂在江天之上。
子规叫声凄凉,有“不如归去”之意,古人常用来作3.为悲情之鸟;李白用“子规啼”渲染伤感气氛,表现对朋友悲惨命运的忧虑,以及对朋友的不舍之情。描绘了一幅孤独、凄凉、冷清的深秋晚景图
品评借鉴·读活
1.诗人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进行描写:海水荡,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动静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写出了江上孤帆行船、风顺风和、帆儿高悬的场景。诗人以“一帆悬”
这一小景,表现上句“两岸阔”之大景,达到了“以小景传大景之神”的效果。
诗的后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明月人的情感、动作。诗人把满腔悲愁托付给普照赛宇的明月,让明月将自己的悲愁与牵挂带给远隔数千里的友人,抒发了对被贬友人的同情与关切之情。
前者渲染了悲凉凄清的氛围,后者则是以乐景写哀4.情,描绘了一幅安宁、和谐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形成鲜明对比,使图景更添悲凉的气氛,反村出离人思乡的孤寂愁苦情绪
学业质量检测
1.(1)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4)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2.示例:(1)②题材 边塞诗、田园诗…… ③朝代唐诗、宋词、元曲……(2)①报名的同学按顺序上台朗诵。②老师和同学对朗诵者进行点评并分类评选出优胜者。③老师对本次朗诵会进行总结并颁奖(3)①手抄报创作 @知识问答竟赛(1)B 【解析】B项“近景”有误,应是“远景”年。另外“海边景色”表述也不准确。(2)示例:秋风阵阵,树木凋零,诗人站在辽阔的大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4.(1)“阔”字传神地表现了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涨,江水几乎与两岸齐平,广阔浩渺的状态,营造了一种(2)“客路”的意思是旅人前行恢宏阔大的境界。的路,可见诗人是一位漂泊他乡的游子。“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写时序交替,暗示时光流逝,表达诗人不得回乡的愁思:“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表达诗人想让大雁捎家书,可见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5.(1)诗中“杨花”代表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叫声凄凉哀婉,渲染了离恨伤感的气氛。因此,“杨花落尽子规啼”句,虽不着悲痛之词,而悲痛之意自现。(2)“尽”字既点明暮春时节,又含有飘零之感。“啼”字写杜鹃的叫声,带有悲凉之意。两个字分别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为全诗营造了一种凄苦哀伤的氛围,莫定了全诗悲凉的感情基调。
(1)B 【解析】“小桥流水人家”描写的是幽静闲适4的田园小景,但为整首小令烘托出一种孤寂愁苦之感。(2)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深秋晚景图,渲染出孤独、悲凉的气氛,表现了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孤寂愁苦的思乡之情。
(1)听见、听到(2)提示:围绕“采药归来(采药);找寻酒肆(沽酒、买酒、醉酒);醉弄扁舟(荡舟、弄舟、划船)”答出两点即可。(3)示例:这首词流露出词人村居生活的闲适(或酒脱、豪迈、寂寞等)之感及无力报国的愤懑(或怀才不遇的抑郁、无奈等)之情。(围绕“个人生活”和“爱国”两方面情感回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