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心标问答 > 阅读答案

荒漠中的苇阅读理解及答案

浏览: 次     更新于:2025-01-23     回答:爱度老师

(1)文章第①段描写了荒漠的景象,这种景象有什么特点?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

(2)请从修辞和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这该是植物中的弱女子啊,给她一片,不,哪怕是一点水,她就敢生根、发芽、开花、摇曳出一片星火,一片阳光。

(3)为什么作者在第⑤~⑦段将“苇”称为“她”或“她们”?又为什么在第⑧段结尾处变成了“你”?

(4)请你根据下面同学的阅读感受,并结合文章内容,概括水乡里的苇和荒漠中的苇的特点,将横线处内容补充完整。

小语:我更喜欢水乡里的苇,因为她们①   ,能给人们带来美好的向往。

小文:我更喜欢荒漠中的苇,因为她们②    ,也会以她们最后的努力,度过她们最美丽的时光。

(5)本文运用了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请联系教材,说说哪篇文章的手法与本文相同,并简要分析两篇文章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1)特点:沙海茫茫,一望无际;植被稀少,偶有沙棘。

用意:作者意在突出“苇”的生长环境之恶劣,为下文写“苇”的坚韧和顽强的生命力作铺垫。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荒漠中的苇”比作“弱女子”,同时用一组动词“生根、发芽、开花、摇曳”表现了柔弱的苇的执着、顽强的特点,突出了荒漠中的苇的伟大,表达了作者对苇的赞美之情。

(3)将苇称为“她”或“她们”是因为作者以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的身份来看待苇,作者认为荒漠中的苇比较瘦削,不成气势,是弱女子,而且思考了这些苇会存活多久的问题,叙述显得比较客观公正;第⑧段结尾处变成了“你”是因为作者被荒漠中的苇的精神所震撼,作者真正读懂了苇的顽强、执着,感情更加强烈,人称的转变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增强感染力。

(4)示例:①有袅娜的身姿,能在好的生存环境里长得更美丽、更繁茂,存活时间较长

②能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顽强地活着,即使瘦削、缺少气势、存活时间短

(5)示例:《白杨礼赞》一文的手法与本文相同。《白杨礼赞》一文借赞美白杨树的倔强挺立、不屈不挠来赞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军民朴质、坚强、团结向上的精神和意志,抒发了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之情;本文作者借对苇身处荒漠却有着强烈的生命意识的赞美,歌颂了那些珍惜生命、努力生活、身处逆境却有顽强向上精神的人。

官方QQ号:
兼职教师申请:
精品创作合作:
名师微信号:
语文:   数学:   英语:
官方账号:
心标教育公众号
心标教育APP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用户留言 | 招聘信息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04-2024 Phoenix E-Learning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心标教育 www.xbjy.com 版权所有 浙ICP备2024070131号 浙公网安备33010202004869号
法律顾问:张律师 投诉建议:xzz001@vip.163.com
本网大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