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盼望史铁生阅读答案
浏览: 次
更新于:2025-01-13 回答:爱度老师
(1)文中A、B两个画线句表现出“我”当时的心理有什么细微差别?请结合上下文加以具体分析。
(2)选文多次写到“天色”,有什么用意?
(3)选文的主人公是“我”还是“母亲”?为什么?
(4)文章通过孩子的眼光,刻画了母亲的形象。你如何评价这位母亲?结合文章内容,阐述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两个画线句都写出了“我”在等待过程中期盼、焦急的心情。A 处通过写“我”看电影画报这一细节,刻画出等待中那种焦急而兴奋的心理,特别是用了四个“想象”说明此时的“我”尽管孤独无聊,但精神还是有所依傍和寄托的。B 处用“光线渐渐暗下去”“凉下去”“沉郁下去”写出了随着希望一点点破灭,“我”的内心越来越惆怅。“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更表现了“我”完全沉浸在伤心失望之中。
(2)①文章是以时间为顺序叙述的,通过写“天色”的变化表现时间的推移。②“天色”的变化暗示着“我”的心理感受在不断地变化。
(3)示例一:文章尽管用较多的笔墨写“我”在“第一次盼望”中的心理,其实是从儿童的视角来看一位辛勤劳作、关爱孩子却又忽视孩子感受的母亲,是以一段铭刻心头的记忆缅怀逝去的母亲,借助于“我”,“母亲”这一形象走进了读者心里,所以主人公应该是“母亲”。
示例二:本文通过细致刻画“我”在“第一次盼望”中的心理活动,写出了一个孩子刻骨铭心的一段童年记忆,能引起孩子们的强烈共鸣;同时也提醒大人们要记住并尽量实现自己的允诺,记住孩子们的等待,感受孩子们的感受。所以主人公应该是“我”。
(4)这位母亲尽管有对孩子发自内心的关爱,但她明显没有去体会孩子的感受。她始终没有拒绝孩子,看到孩子伤心难过时惊慌失措并且道歉,体现了她对孩子的关爱;但母亲只顾干自己的活,始终用话语敷衍孩子,最终没有遵守承诺,忽视了孩子的眼泪和等待,从这一角度来说是不称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