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标答案 > 课本答案 >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后题答案

七年级下册谁是最可爱的人课后题答案

浏览: 次     更新于:2025-02-07

  一、参考答案

  作者主要写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松骨峰战斗,主要表现志愿军战士对敌人的无比仇恨和英勇无畏、坚韧刚强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第二件事,战士马玉祥从火中救助朝鲜群众,主要表现志愿军战士热爱朝鲜人民的国际主义精神以及纯洁高尚的品质。第三件事,作者与一位战士的谈话,三问三答,表现了志愿军战士淳朴谦逊的气质,宽广的胸怀、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参考答案

  本文集中叙述的三件事,在叙述上各有特点。

  松骨峰战斗:综合叙述。战斗过程,直接描述;战斗阵地,概括引述;烈士姓名,直接引述;营长感受,直接引述。用作者的话叙述战斗经过等内容,便于集中笔墨描写壮烈的战斗场面和推动情节发展:引用营长这位目击者的话,不但使人感到更真实可信,而且也使文章富于变化。

  马玉祥救朝鲜儿童:直接记述。介绍马玉祥,直接描述;回答提问,直接引述;救人情景和当时心情,全是直接引述。作者用自己的语言介绍人物,推动情节发展,引用马玉祥的话,则进一步增强文章的真实感,也便于展示志愿军战士高尚的内心世界。

  作者和志愿军战士的谈话:直接引述,中间穿插描写他的举止,神态。这样写,既便于直接表现战士们的苦乐观、幸福观,表现他们美丽宽广的胸怀和爱国主义精神,又使读者感到仿佛他们就在我们面前,既闻其声,又见其人。

  总之,用作者自己的语言进行叙述,有利于集中笔墨推动情节发展:引用被采访人的话,有利于真切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并增加文字的可信度。二者结合,使得叙述错落有致,既典型又生动。

  三、参考答案

  本文的特点是首(第1-3段)尾(第15段)以及中间的若干段(第8、12、14段)进行了比较集中的抒情、议论。

  开头第1段,作者以读者的身份,用第一人称叙述自己的感受:“最急于告诉你们的,是我思想感情的一段重要经历,这就是: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第2段,用设问明确提出:“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起到激发读者思考的作用。第3段,用一组排比句赞颂志愿军战士,这组排比句饱含作者对志愿军战七崇高思想境界的热烈赞颂,增强了文章的气势,感染了读者。

  第8、12、14段是在文章叙述了三个主要事件之后进行的抒情、议论,起到总结的作用。第8、12段句式相近,用“朋友”“你”称呼读者,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并用连续的发问引起读者的思考,其中的反问句“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你不以我们的祖国有着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最可爱的人吗?"明确表达了对志愿军战士的赞颂。第14段的打情、议论比第8、12段更进一步,情感流露也更充沛,反复手法和感叹句的结合,如“他们是历史上、世界上第一流的战士,第一流的人!……我们以生在这个英雄的国度而自豪!”更强烈地表达了对志愿军战士的赞颂。

  结尾第15段,用“亲爱的朋友们”“朋友”“你”称呼读者,用6个“当你……的时候”组成一组排比句充当状语,描绘了工人、农民、学生、干部等不同身份的人在祖国和平环境中劳动、学习、工作、生活的场景,使不同身份的读者都感到亲切自然,之后用一个疑问句"你是否意识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提问,引起读者的思考。接着,作者推想读者可能的回答“这是很平常的呀!”这是充满“惊讶”情感的感叹句。作者以诚挚的感情,用祈使句“请你意识到这是一种幸福吧”希望读者"意识到"这是一种幸福,之后还指出“意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这样就把志愿军战士在朝鲜奋不顾身的原因与祖国人民的幸福生活自然地联系起来,在情感上深深地打动了读者,并与作者发生共鸣。作者基于对读者的信任,“你是这么爱我们的祖国,爱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相信“你一定会深深地爱我们的战士--他们确实是我们最可爱的人!”这一句所写,已不仅是作者个人的认识了也是广大读者的认识。

  作者运用第一人称,以朋友的身份与读者交流思想,使人感到亲切诚恳。陈述句、感叹句、疑问句、祈使句等句式与设问、反问、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读者处于情感的激流中,并不断产生共鸣。

  四、参考答案

  作者注重对战场环境的具体描摹,渲染紧张、激烈的氛围,使人如临其境。写战斗打响“当他们赶到书堂站时……阻住敌人”,突出了战斗时的紧急状态:写敌人进攻,“用了32架飞机……汹涌卷来”,精确到参战飞机、坦克的数量;写战场的情景,“整个山顶……烧红了”“敌人的死尸……血也把这山冈流红了”,这里两次用了“红”字,赋予场景色彩感,将战场火光冲天、血流满地的场面一下子凸显出来。

  同时,作者注重人物描写,特别是对人物动作的细腻刻画,使读者如见其人。比如写志愿军战士与敌人战斗,“他们把枪一摔……让身上的火,也把占领阵地的敌人烧死”,“摔”“扑”“抱”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地表现了志愿军战士在子弹打光后仍战斗不止的情景;写战斗结束后烈士们遗体的姿势,用“抱”“掐”“摁”“倒”“握”“衔”“扣”等动词,定格了志愿军战士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悲壮场面。这些描写具体细腻,使人受到深深的震撼。

官方QQ号:
兼职教师申请:
精品创作合作:
名师微信号:
语文:   数学:   英语:
官方账号:
心标教育公众号
心标教育APP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用户留言 | 招聘信息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04-2024 Phoenix E-Learning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心标教育 www.xbjy.com 版权所有 浙ICP备2024070131号 浙公网安备33010202004869号
法律顾问:张律师 投诉建议:xzz001@vip.163.com
本网大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