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试卷网 > 中考模拟卷 > 上海中考一模试卷

2024年上海市长宁区中考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word解析版)

浏览: 次     更新于:2025-01-08

2024年上海市长宁区中考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word解析版)

2024年上海市长宁区中考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word解析版.docx

立即下载Word高清文档,无水印,可编辑和直接打印

2023学年第一学期初三语文教学质量调研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四大题,23小题。2.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卷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一、古诗文(35分)(一)默写与运用(13分)1. 默写(1)树木丛生,_____________。(曹操《观沧海》)(2)_____________,相去复几许。(《迢迢牵牛星》)(3)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4)汽笛声响起,轮船渐渐驶离码头。柔情的江水恋恋不舍地送着远行的游子。这让离开故土的小新想起了李白《渡荆门送别》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22分)阅读下面古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乙】洪武初,有御史言陶安①隐微之过者。太祖曰:“尔何由知之?”对曰:“闻之于道路。”太祖曰:“御史但取道路之言以毁誉人,此为尽职乎?植佳木者必去蟫蠹②,长良苗者必芟稂莠③,任正士者必绝邪人。凡邪人之事君,必先结以小信,而后逞其大诈。此人尝有所言,朕不疑而听之,故今日乃为此妄言。夫去小人当如扑火及其未盛而扑之则易为力④。不然,害滋大矣。”乃命中书省黜之。(选自《典故纪闻》)【注释】:①陶安:字主敬。洪武元年九月染病卒于官,帝亲为文以祭,追封姑孰郡公。②蟫蠹(yín dù):此处泛指蛀虫。③芟(shān):铲除。稂莠(lángyǒu):泛指有害于禾苗的杂草。④为力:奏效。2. 【甲】文出自《__________》。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1)及其家穿井________ (2)国人道之________ (3)植佳木者必去蟫蠹________4. 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线句。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5. 下列对【乙】文中画线句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夫/去小人当如扑火/及其未盛而扑之/则易为力B. 夫/去小人当如扑火及/其未盛而扑之/则易为力C. 夫/去小人当如扑火及其未盛/而扑之则易/为力D. 夫/去小人当如扑火/及其未盛而扑之则易/为力6. 听到传言后,【甲】文中“国人”与【乙】文中“御史”相似的做法是(1)__________ (用自己的话概括)。对于这种做法【甲】文作者借由“(2) _________,(3) _________”一句表明了态度。【乙】文中“太祖”则反思自身行为,认识到御史这样做也有君主的问题:(4) ___________ (用自己的话概括)。7. 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甲】【乙】两文都警示我们尽快远离奸佞之人。B. 【甲】【乙】两文都详细描写了传言产生的过程。C. 【甲】【乙】两文都分析了传言产生的根本原因。D. 【甲】【乙】两文都告诫我们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二、现代文(35分)(一)(16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①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精神空间却逐渐窄化,再加上知识的泛滥和网络的挤占等种种原因,使得经典阅读的重要性不再是人们的共识。尤其是近几年来,各种调查显示,中国人的阅读品质持续走低。所以今天重谈经典阅读是十分必要的。②阅读经典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世界,也就是说经典提供的经验,可以让人们找到世界的原始图景。由媒体、网络建构出来的生活世界,常常只是世界的表象,不足以映现这个世界的本质。如果没有经典的烛照和指引,它们完全可能被人表现得毫无真实感可言。③阅读经典还能帮助人关照自我。古希腊德尔菲神庙上刻有这样的箴言:“认识你自己”。中国的老子也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然而,人最难做到的恰恰是了解自己,正如范仲淹于《岳阳楼记》之抒怀:“微斯人,吾谁与归”。阅读经典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帮助人了解自己,判别什么是假真,什么是伪善,从而能够正视自己的缺点,原谅别人的不足。④那么,如何阅读经典呢?⑤牛津大学的社会学家经过20年的调查,确认阅读对人职业水平的影响远远超过电影、音乐和社交,但这有个前提,就是你必须出于爱好读书。古人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你对一个东西感兴趣,学起来就会特别带劲。但遗憾的是,今天许多人读书只是为了符合别人的愿望,从生活中换回一些东西,比如学位、晋级。须知读书不能总讲有用没有用,这个世界有许多事,不是有用和没用可以一言道断的。阅读经典要在观念上去除功利的考量。⑥阅读经典还要克服求快心理,要静下心来慢阅读,这里的“慢”不仅指时间,更指心态,这样才能造就一种“品质阅读”。经典往往包含了深刻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是人类经验的高度总结,能指引人找到自己的路。但阅读经典是一件乏味的甚至艰苦的事情,你只有捅破这个乏味、艰苦的表层,进入到它的内里,才能感觉到一个无穷的世界在等着你,这个时候,你才会渐渐地喜欢上它。而这个过程是缓慢的,需要凝神静气,耐得住寂寞。另外,面对众多经典,即使读不完也没有关系,因为从读过的经典中,你已学会了由表及里,举一反三,获得了智慧,这是最重要的,又何必求快呢?⑦古人言:修身莫若养性,至乐莫如读书。虽然当下经典阅读越来越边缘化,但是经典的魅力从来没有消退。所以我们依然要读好书,读经典。(有删改)8. 从语言严密性的角度来看,下列句中加点词可以删去的一项是( )A. 常常只是世界的表象B. 人最难做到的恰恰是了解自己C. 须知读书不能总讲有用没有用D. 在一定意义上是人类经验高度总结9. 根据文章思路,完成下面的填空。10. 第③段画线句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二)(19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蔡爷①蔡爷教英语。②叫蔡老师“蔡爷”一点儿都不矫情,人家活到95岁才仙逝。这岁数可不就是爷爷辈吗?③蔡爷是湖北人,但是长得很“东北”。高个儿,红脸膛,大眼睛,大鼻子,大嘴,声音洪亮,走路大步流星,呼呼的,夹着一股风。④蔡爷是校长捡的“宝”,确切地说,是顺来的“宝”。蔡爷原来的工作单位在北京,他在政府部门上班,做法语翻译。据说他家在新中国成立前经营钱庄,手下有好几个分号。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正当他在工作岗位上春风得意时,出身问题被翻了出来。他被调派到了东北的一个空调机厂。我们校长不知道在哪儿听到了消息,第一时间到火车站去接蔡爷。蔡爷下了火车,糊里糊涂被我们校长请上小车直接拉到我们学校。据说,那天蔡爷穿着一套藏蓝色的西装、白色衬衫,脚蹬擦得锃亮的黑色皮鞋,精气神十足。⑤校长把蔡爷安顿好,对他说:“您就在我这儿教学吧。法语眼下用不上,您教英语吧。等过段时间,把家属也接过来,就在东北安家。”蔡爷被校长求贤若渴的心情感动。这真是人在难处拉一把,雪中送炭啊。更何况能继续从事喜爱的专业,何其幸哉!蔡爷自然很乐意听从校长的安排。⑥我是蔡爷的英语课代表,蔡爷对我也格外偏爱。但我对他又敬又怕,只要瞄着蔡爷的身影我就立马绕着走。⑦任谁第一眼看到蔡爷都会被他震慑住,用我们物理老师的话说,蔡爷气场强大。他那眼睛巡视一圈,就把每个人都纳入眼球里了,谁也别想漏网。上他的课,我们不敢有丝毫分神。蔡爷讲课有三快:板书快,语速快,提问快。你要充分预习和复习,要是没有做到这些而跟不上,蔡爷会不高兴的。蔡爷不高兴就会拿眼睛瞪着你,让你浑身像被刺猬扎了一样难受。⑧蔡爷教外语有他的秘籍。他教单词、分析语法,至于课文,自己背去吧,仿佛那不是蔡爷的事。而分析语法他竟然全都用英语。那两年,我们班经常有外校老师观摩听课。这是蔡爷显摆我们的时候。当我们用流利的英语分析复杂的英语句子时,那些听课的老师往往目瞪口呆,蔡爷则一脸得意地昂着头,间或微微冲我们笑一下,表示很满意。别说,跟蔡爷学英语,我的汉语语法也大大提高了。⑨若干年后,我才知道。原来,蔡爷中学毕业后家里是准备让他接手家族生意的,可蔡爷想读书。蔡爷的父亲开明,同意了,但也有条件:“儿子,你要考上国家一流学府就接着念书,否则就给我回家老老实实做生意。”那年蔡爷22岁,是成年人了。他憋着一股劲儿,竟然考上了北京大学西语系。老爷子没话说了,眼睁睁看着他儿子兴高采烈离开家门去京城读书。⑩蔡爷考上北大是1947年,当年全国仅招收24名学生。西语系考试非常严格,每年都有不及格的学生被淘汰出局。四年后大学毕业的时候,全班只制下蔡爷和一名女同学了。蔡爷同时又修了第二门外语,英语。蔡爷毕业证上有马寅初校长的大印。⑪你得承认,蔡爷是个爷们儿。(有删改)11. 第②段中加点词“矫情”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12. 下列对第④段画线句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突出了蔡爷衣着考究,生活很阔绰。B. 表现出蔡爷遭逢变故,却精神不垮。C. 暗含了对蔡爷当时穿着打扮的艳羡。D. 强调了蔡爷当时是十分有个性的人。13. 请根据第⑦、⑧段内容,推断第⑥段画线句中“我”对蔡爷又敬又怕原因。(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 第⑧段中加点字“显摆”有“炫耀”之意,用在此处是否合适?请说明理由。15. 第⑨、⑩段不能删去,请说明理由。三、综合运用(20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学校公众号推出“经典阅读系列”专栏,本期准备介绍是七、八年级的读书分享活动。请帮助小新完成采编任务。【七年级】《朝花夕拾》读书分享会,主题:消除与经典的隔膜。16. 活动中,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阅读感受,下列表述不正确需要修正的一项是(  )A. 阅读《朝花夕拾》让我了解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B. 我喜欢《五猖会》,它把淳朴善良却在某些方面颇为愚昧的阿长写得活灵活现。C. 阅读《朝花夕拾》我发现原来印象中犀利的鲁迅先生也有温情与童趣的一面。D. 阅读《藤野先生》让我感受到了藤野先生的温暖和鲁迅贯穿始终的爱国之情。17. 活动结束后,小新对本场活动策划者王老师进行了采访。请将下列采访片段补充完整。【八年级】《红星照耀中国》读书分享会,主题:作者想用事实说什么。18. 为完成深度报道,小新准备参加该活动,并进行读书分享。以下是他引用的书本内容:我在宁夏和甘肃所看到的红军部队,住在窑洞里,富有地主原来的马厩里,用泥土和木料草率建成的营房里,以前的官吏或驻军丢弃的场地和房子里。他们睡在硬炕上,甚至没有草垫,每人只有一条棉毯——然而这些房间却相当清洁整齐,虽则地板、墙壁和天花板都是刷了白粉的泥土。他们难得有桌子或书桌,把砖头或石头堆起来就当椅子用,因为大部分家具在敌人撤退以前就给毁坏或运走了。(1)联系本书的目录,以上引文最有可能在第_______________篇中找到。《红星照耀中国》目录(部分)第一篇 探寻红色中国 第七篇 去前线的路上✧一些未获解答的问题 ✧同红色农民谈话✧去西安的慢车 ✧苏区工业✧汉代青铜 ✧“他们唱得太多了”✧通过红色大门 第八篇同红军在一起…… ✧“真正的”红军第五篇长征 ✧彭德怀印象✧第五次围剿 ✧为什么当红军?。✧举国大迁移 ✧游击战术✧大渡河英雄 ✧红军战士的生活✧过大草地 ✧政治课…… ……(2)请结合本场活动主题,根据提示内容,帮助小新完成对引用语段的分析。提示:《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纪实作品,作品记录的是经过作者筛选的事实,还有作者对于事实的感受和印象,这当中也会体现作者的倾向性。19. 本期栏目最后需要写一段80字左右的“编者语”。请以“阅读经典能_______________”为主要观点,结合阅读《朝花夕拾》或《红星照耀中国》的体会加以阐释。四、写作(60分)20. “不可或缺”意思是不能有一点点缺失。不可或缺的可能是某个人,可能是某种精神或品质,也可能是其他。请以“生命中的不可或缺”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要求:(1)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2)不得抄袭
官方QQ号:
兼职教师申请:
精品创作合作:
名师微信号:
语文:   数学:   英语:
官方账号:
心标教育公众号
心标教育APP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用户留言 | 招聘信息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04-2024 Phoenix E-Learning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心标教育 www.xbjy.com 版权所有 浙ICP备2024070131号 浙公网安备33010202004869号
法律顾问:张律师 投诉建议:xzz001@vip.163.com
本网大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